首页 > 历史小说 > 红楼:开局被流放,我要造反 > 第17章 此子断不可留

第17章 此子断不可留(2/2)

目录

身穿龙袍,端坐于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面无表情的望着台下夸夸其谈的大臣们。

他不是长于深宫的少年天子,早在东宫之时,就对当今天下的种种乱象忧心不已。

如今的大梁,积贫积弱,各地常年爆发各种各样的叛乱。

饥荒、水灾、旱灾等等天灾人祸接踵而来。

他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当今天下,对比历朝历代,俨然一副王朝末日景象。

身为未来的皇帝,他当然不想当一个亡国之君,是以常常规划着未来登基之后,要怎样进行改革。

谁知这一等便是二十年,直到如今两鬓皆有白发之际,这才坐到了这个椅子上。

却未曾想到,真的当了皇帝之后,这才发现,要想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究竟有多困难。

大梁朝堂犬牙交错,官官相护,即便他身为皇帝,也有诸多掣肘。

朝堂上的大臣们对他这个新君阳奉阴违不说,真的遇到了事,只知清谈,引经据典,却全无半点实际举措。

若是旁的事也就罢了,如今东胡大军叩边,一个不好便是国破的下场。

如此危急时刻,竟然还是这副德行。

满嘴只知道之乎者也,问起策略却一问三不知。

登基至今不过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已经不止一次的动过杀心。

但一想到如今太上皇还在,自己贸然动手,对他名誉有损,便只能强行忍下来。

每每看到这些朽官,他就想起了那个在朝堂之上怒斥群臣,刚正不阿的年轻人。

“也不知则璞如今状况如何,可千万不要出什么事才好”,永安帝忧心忡忡的暗道。

如果不是碰上了东胡大军来犯,将贾瓒调回京城的文书恐怕已经在路上了,哪怕这样会得罪太上皇,他也在所不惜。

这样一个名满天下的才子,就这么死在了边地,实在是太可惜。

就在永安帝走神、朝中诸臣高谈虚论之际,殿外有宫卫高声喝道:“边军大胜!边军大胜!”

几番呼声打断了殿内的讨论。

永安帝精神一振,连忙问道:“军报何在?”

殿外有几名风尘仆仆的军卒,行至殿中,拿出文书举过头顶,跪地道:“回陛下,军报在此。”

有太监从台上飞奔而来,接过文书呈与案首。

永安帝翻开仔细阅读。

当看到贾瓒之名后,微微一愣,再往下看去,哪怕他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此时却也忍不住露出笑意。

好个贾瓒,竟然不只是个刚正文臣,更是一员猛将。

台下臣工见皇帝默不作声,心中有些紧张。

当朝首辅庞弘出列道:“敢问陛下,前线形势如何?”

永安帝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清了清嗓子,脸上古井无波的将文书递给太监道:“交由诸位爱卿传阅。”

太监拿着文书,递给庞弘。

作为内阁首辅,文臣之首,他当然要第一个看。

当看到了贾瓒之名后,他与永安帝一样,微微愣怔,只是脸上多出了些许的不自然。

无它,当时贾瓒怒骂之人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他庞弘,更是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让他大失脸面。

因此,他对贾瓒早已恨之入骨,早在贾瓒到达大同之后,他就暗中交代了一些事情,本想让贾瓒直接死在边军算了。

然而紧接着隆庆帝身体出了问题。

相比较于已经被发配充军的贾瓒,隆庆帝的身体才是更为紧要的事情。

他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稳定朝局,以及隆庆帝的身体上,全然将贾瓒抛掷脑后。

万没想到,这个黄口小儿竟然没有死在边地,反而借此立下大功。

脸上依然还是那副淡然模样,心中却大骂:“又是这个黄口孺子,竟然没有死在边地,可恶至极!”

“此子,断不可留,否则日后必成大患。”

目录
新书推荐: 大宋赢家:从拯救李清照开始 王朝逐月录 朱元璋穿越崇祯 三国:霸王附体,貂蝉为我更衣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飞升 熢火之下 穿越开局,捡个野生娇妻当个宝 五代十国:英雄的崛起 大秦:父皇你怎么诈死? 开局平定白莲教,皇上要我当驸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