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新战国七雄 > 第90章 宋明纷争五

第90章 宋明纷争五(2/2)

目录

所以在搞清楚了现实情况之后,赵大就立即把淮北地区的争夺列为最高优先级,集中一切兵力于此,就等着明军过来了。

山东河南那边,两省加一块不到五万的绿营兵,还基本上都是那种最拉垮的守兵,靠厢军都能摆平了。

也就是德州的八旗有些棘手,但就那么五百人,扒拉些禁军过去,也掀不起什么浪花。

至于豫南的宋汉争夺区,劳资不要了。

光州到东京,还有六七百里,亳州到东京,不过三四百里,哪个更危险,不言而喻。

把兵力节省出来,全力干倒明军才是正理。

常遇春打量宋军的时候,赵匡胤也领着一帮部下远远地观察明军。

跟拥有高级装备的常十万不同,可怜的赵大只能用手搭个凉棚,把远处的景象看个大概。

辅兵们临时搬来石头搭建了个简陋的高台,避免视野被无尽的人海遮挡,但也仅仅只能模糊看到明军前排的情形。

后面如何布置,兵力重心放在左翼、右翼还是中军,骑兵数量多少,就难以判断了。

想把敌军情形摸得门清,那得需要碾压性的侦察兵优势才行,宋军虽然在斥候战中占了上风,但还不至于能无视明军塘骑抵近探查详情。

不过老赵也并不苛求,能大致掌握敌军数量就够了。

至于真实战力,那便战场上见真章吧。

无需什么壮怀激烈的战前动员,一退再退憋了一肚子气的大宋骄兵们自觉列好阵势,在将官们的呼喝声中起步向前。

晚唐五代传下来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武夫习性还没有被车神和泰山帝的各种骚操作磨灭干净。

好男儿无需东华门唱名,从军出征才是出人头地的不二之选。

对面的明军也是士气高涨,顶盔贯甲,持盾拎刀,准备大干一场。

宋军是个什么玩意,谁还不知道?被辽金夏按在地上摩擦的垃圾,最后被蒙古一波带走。

我大明都打到蒙古老家去了,收拾你们还不是小菜一碟。

前些天这帮怂货不敢接战,大家伙都有些失望。

好不容易宋军雄起了一回,还不赶紧抓住机会建功立业,能不能当上百户千户,给后辈留下传世富贵就看今遭了。

宋军大阵中,铁甲包裹着的彭小川随着隆隆的战鼓与袍泽们一起向前涌动。

密集的箭雨、火门枪轰鸣过后的硝烟,还有远处稀疏的炮声,都不能让这位战场老兵产生一丝畏惧。

三十来岁的汉子只是略微低头,避免缺少防护的面部被抛射的箭矢所伤。

眼角余光偶尔瞥见被箭矢射伤的倒霉蛋,耳中传来痛苦的惨叫,彭小川的兵器依然拿的稳稳当当,脚步丝毫不见散乱,手心没有因为紧张而渗出汗液,口中没有因为害怕而吞咽唾液。

对于打小就听父亲叔伯谈论征战故事,成年后又多经战阵而言的彭小川而言,这次战斗,除了火门枪喷射出来的硝烟让人的视线有些模糊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不过是又一次箭雨覆盖、长枪攒刺、跳荡厮杀的老套路罢了。

骑兵或在两翼或在后方虎视眈眈,寻找战机。

血拼到最后,看哪个先支撑不住,而后一路掩杀,收割人头。

这些套路,对于魏州出身的彭小川而言,实在不能更熟悉了。

毕竟,打从安史之乱那会算起,魏州这片就开始全民皆兵,时不时就跟中央军、各藩镇玩两把,到宋太祖这会,都已经两百年了。

良好的军事传承,频繁的实战经验让这个老兵对于战场上的一切习以为常。

当兵吃粮,厮杀搏命,岂非寻常?

目录
新书推荐: 大宋赢家:从拯救李清照开始 王朝逐月录 朱元璋穿越崇祯 三国:霸王附体,貂蝉为我更衣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飞升 熢火之下 穿越开局,捡个野生娇妻当个宝 五代十国:英雄的崛起 大秦:父皇你怎么诈死? 开局平定白莲教,皇上要我当驸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