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小说 > 大清兴衰录 > 第9章 三藩之乱

第9章 三藩之乱(2/2)

目录

吴三桂打赌,对于康熙来说,稳定是第一位的,康熙不敢冒这样的风险。他这一招叫做欲擒故纵。

他认为“予疏即上,上必不敢调予,具疏所以释其疑也”。

事实证明吴三桂这招还是很管用的,接到吴三桂的奏章之后,清朝的中央政府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讨论。双方分成两派,一方是赞同撤藩派,我们姑且称之为激进派。一方是反对撤藩派,我们称之为保守派。

激进派很少,地位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也就只有三个人: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

而保守派的阵容就强大多了,包括其他大部分的大学士和尚书,比如在鳌拜事件中立下大功的康熙红人索额图,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图海等人,坚决反对撤藩。

在朝廷上,保守派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看起来,吴三桂的策略马上就要奏效了。可惜的是,虽然激进派的人数很少,但是唯一具有决策权的人——康熙,恰恰是站在激进派这一边。

吴三桂低估了康熙撤藩的决心,也没有考虑到,康熙到底是一个年轻人,还是比较冲动的。

康熙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认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

另外,康熙也考虑到了最坏的情况,如果吴三桂等人真的打算反叛,“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

应该说,康熙是有眼光的,但是,康熙的考虑还是比较草率的。年轻人嘛,毕竟火候不够啊。既然你认为吴三桂早晚要反,拜托你做点准备行不行。。。。。事实上,康熙也就是嘴上说说,完全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这也是后来吴三桂真的反了之后,清军一开始措手不及的原因。

所以对于撤藩这个问题,的确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时间上,还是需要谨慎斟酌的。

在这一点上,孝庄太后就显得要沉稳的多,对于吴三桂等三个藩王,孝庄也不认为应该一直遵守当年签订的合同,她也认为应该撤藩,但是对于这个时候撤藩,她是不认可的。

在处理吴三桂的问题上,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信守诺言,保持这几个藩王的权力的利益;二是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三是不急于撤藩,拖下去以渐变方式解决;四是以战争的方式一次性解决。

其中第一条肯定是不可能的。至于第二种方案,可以设想,但也未必能行得通。

比较可行的是第三种办法,这也是孝庄最擅长的办法。这也是最合理的办法,一点点地处理,就有可能和平解决。如果清政府不在触犯其即得利益方面走得太远,很难设想吴三桂会主动挑起战争。这样,就有了拖下去的条件和基础。此时吴三桂毕竟已经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如果拖个五、六年,即使他不死,但已经极为衰老,也就造不动反了。姜毕竟是老的辣啊!

但是,康熙帝一刻也等不了。他采取了第四种办法,最危险的一种。人总是要为年轻付出一些代价的。

1673年,康熙做出正式决定,答应吴三桂的请求,正式撤藩。并且唯恐担心这个命令下得不够正式,康熙还特地派了三个大臣,一个是侍郎折尔肯,一个是尚书梁清标,还有一个是侍郎陈一炳,分别到昆明、广州、福建去宣布这个事情。

你大爷的!老子客气客气,你还真他妈会找台阶啊!老子拼了老命打天下不是为了回辽东那个不毛之地养老的!当初的长期合同是你的祖宗和我定的,耿精忠他们家都传了两代了,怎么换了个皇帝就不认了呢?

吴三桂憋了满腔怒火,终于爆发了。1673年11月21日,一接到折尔肯的撤藩命令,吴三桂先把折尔肯给扣了,完了把一向和自己唱反调的云南巡抚朱国治给杀了。然后就率先举兵反叛,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这个引清军入关的罪魁祸首、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的清军悍将、杀死永历帝的刽子手吴三桂此时恬不知耻地打出“为明朝复仇”的口号,摇身一变,再次成了明朝的“忠臣”。

可惜的是,此时,经过20多年的战乱,百姓已经厌倦了这种乱世生活。而且,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之能事,曾几何时,他却又要“共举大明之文物”了。

本文由小说“”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人生扮演游戏 星痕之门 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 网游之双星传说 型月之我的命运图鉴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网游:我可太喜欢叠负面状态了 足球裁决天下 葫芦帮的传奇 现实网游:开局获得秒杀技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