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治国平天下从抱大腿开始 > 第169章 丹阳书院(六)

第169章 丹阳书院(六)(1/2)

目录

第169章丹阳书院(六)

莫说程京,在场大部分人都很不满。

什么?

无意义?

在你小子眼中,什么才叫有意义?

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

以为谁都像你小子这般好运么?!

与国公府关系密切,谢家对你推崇备至,康王的准女婿,就连王家都一改之前的态度大力笼络!

可以说,现在建康最炙手可热的就数你了!

给你比下去的人怎么办?!

清谈会可是那些人出头养望的地方呀!

当人们开始鼓噪起来,却见郭鸣仁大声应道,“当有此理!”

课堂立即又安静了,所有人都想听听这小子如何当有此理!

“以前的清谈会或许还能谈出个治国良策,但现在的清谈会是个什么玩意儿,在座的各位难道不清楚吗?”

“老庄的玄妙用阴阳怪气的语调说出来,就一个字,酸!心态不好,连带所作的诗词歌赋都一股子酸味儿,每每都在表达怀才不遇的心情,遮遮掩掩的表达心中对时政的不满,甚至非议朝廷诸公!”

“真的有用么?只不过是缓解一下郁闷的情绪!”

“然后呢?”

“然后就是继续奏乐继续舞,饮酒服丹药,放浪形骸!”

“这样就是魏晋风流?”

“这是在逃避现实!”

说起丹药他就来气,五石散十串钱一服,欢喜散十五串钱,忘忧丹一贯钱一粒!

自从捣毁了光正寺那个制售窝点,这些丹药的价格飞涨,甚至还供不应求。

他心里叹气,有这闲钱捐了积积福不好吗?摧残自己身体很过瘾吗?

这些话他自然没有说出口,因为说也无甚作用,管好自己身边人就够了。

人家寿星公吊脖子嫌命长,就别去多管闲事了。

“自魏晋以来,多少名臣良将出自清谈会?又有多少治国良策出自清谈会?安公出山前,不也是清谈会常客?”程京也非庸才,立刻反驳道。

江左谁人不知谢安石好此道?

清谈会盛行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你小子贬得一文不值,是不是一代明相都不放在眼里了?

你敢说吗?谢家人就在上边看着呢!

程京有些得意的勾了勾嘴角。

郭鸣仁平复了一下心情,看着程京摇头笑道:“举成功的例子谁不会?失败的例子怎么不说?”

“名臣良将出了几人?一百个人可能就出来一两个,佞臣庸官又有多少?”

“治国良策是有不少,但不切实际、祸国殃民的妄言就少了?”

“你把安公都抬出来了,那我把桓温搬出来,阁下又该如何应对?”

此话一出,莫说程京语塞,所有人都无言以对!

他郭鸣仁拿桓温做反面例子,能说他不对吗?

桓温是谁?晋初权臣,官至大司马,封爵南郡公!

那时谢安石也不过是他的门下。

曾经有人向桓温请教谢安、王坦之二人的高下。桓温刚想说,又后悔了,道:“你喜欢传别人的话,我不能语卿。”

意思是什么?

意思就是桓温有资格去评断二人!

还记得“翣如母狗”的典故吗?

其时王导与殷浩辩论,桓温、王蒙、王述、谢尚都在座。

王导感叹道:“刚才我们的谈论,竟然到了不知义理源流归属的地步。至于文辞,我们是不相上下的,当年间王弼、何晏之间谈玄,可能也就这样了。”

次日,桓温对人道:“昨夜听殷、王二人清谈,非常美妙。谢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时时心有所得。回头再看看王蒙和王述,就跟身上插着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样。”

他是在讥讽王蒙二人不懂装懂。

所以,谁敢说清谈这方面桓温不如谢安?!

同样让人想起的,还有一句“哪得坐谈”!

有一次,桓温雪天打猎,碰到王蒙、刘惔等人。刘惔见桓温一身戎装,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温说:“我若不为此,卿辈哪得坐谈?”

桓温被称为一代枭雄,见识和才干,在晋帝国群官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但这只能证明当时将相无能,不能证明桓温真是第一流人才。

他最大的缺点是在需要作最后决定时,却丧失孤注一掷的胆量。

所以最后才被谢安摆了一道,这也是性格使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大宋赢家:从拯救李清照开始 王朝逐月录 朱元璋穿越崇祯 三国:霸王附体,貂蝉为我更衣 大明修道六十年,朕白日飞升 熢火之下 穿越开局,捡个野生娇妻当个宝 五代十国:英雄的崛起 大秦:父皇你怎么诈死? 开局平定白莲教,皇上要我当驸马
返回顶部